2021年温赖特奖获奖作品,以诗意笔触诠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从未想过谁能让我违拗心志,告别这方田野,告别这姿态万千的光影山色。”写在书籍封面上的这句话,让我们透见了这位“山区农民”对田野与土地的无尽热爱,一位世居英格兰北部湖区六百年之久的山区作家,将他对土地的强烈热爱融进这本书中,加上诗意的文字与温柔的语言风格,极具审美价值地展现了一幅祖孙三代耕田劳作的生动画卷。它让我们不自觉地去思考:农业为何会被动地经历变迁?与之相随的还有哪些问题?环保窘境、生态崩溃、土地污染……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同时,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在满足自我欲望与保护自然生态的分岔路口,我们应做何选择?这是一本精彩、稀有且具有紧迫性的书,充满了诗人气质和来之不易的经验。我们从书中可以感受自然的魅力、耕作的幸福、种子的萌芽生长、动物的生息繁衍……这是独属于自然与生态的美好体验,它让我们借助文字与自然融为一体。但在感受自然快乐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正视生态与农业的变迁,对自然与生态的未来充满危机感,我们能为自然保护做些什么?我们能为这片美景付出什么?这或许才是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呼吁每一位阅览本书的读者为自然贡献一点点的力量,付出一点点的努力。精彩抢先看这里没有赢家。掌控土地的农业公司看似规模庞大,其实完全依赖一两个垄断买家,他们既能操纵价格,也能让公司彻底破产。公司的资金要从地上流向他们贷款生产的银行、出售拖拉机和农机的机械公司、生产化肥和农药的公司,以及种子公司和保险代理商。虽然如此,单论生产水平,着眼于效率和产量(所耗油料和生态成本故置不论),这些新式农民也会让人大吃一惊,堪称有史以来最厉害的耕田群体。2000年,美国农民每小时的平均产量为其祖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十二倍之巨。1995年,英国的奶农超过三万,今日则为一万两千人左右,人数至少减半。与之相应,过去二十年来,奶牛的数量也减至一半。所余奶农和优质奶牛的生产能力可谓惊人,由此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牛奶产量基本稳定。这些统计信息不仅说明了人们的生活面貌、饮食结构和家庭开销的变化,也反映了世界各地迥然有别的生活方式。比如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家庭开销中饮食消费的平均占比约为35%,而在今天,这一比率已经降至10%左右(穷人数据较高,为15%)。原来的食物开销现在转而用于住房和休闲娱乐,以及诸如车子、手机、衣饰、书籍和电脑等消费,乃至投资抵押,出让寻租,或是此前一两代人鲜有尝试的海外度假。如许改变最终塑成了现代世界。可是,这种生活方式和购物模式又将巨大的压力施于农民,迫使他们发掘可资利用的一切产能。一面是人们要求廉价食品,一面是农民被迫采用工业技术种田耕地,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联。最终,农耕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田间耕作的人就越少。当年,我们的祖母会前往市场,从本地屠家或农户手中买只小鸡,而且会让对方明确说明养殖方式,可现在,我们买的鸡肉已经切块去骨,在塑料袋中封存完好,当然无从得知出于何人之手。这只小鸡如何养殖,如何宰杀,一概密不相示,像对待孩童那般瞒着我们。好多人不会琢磨已经宰杀的小鸡,或者说,从来不想以它的各个部位加工的所有餐食。我们不会用鸡骨熬汤。我们不清楚将它处理为食品的那些基本操作,亦即如何宰杀,如何除毛,又如何切块。至于养殖环节,更是无从谈起。食品公司规模极大,面对超级市场货架之前的消费者,自然无由回应关切。消费本地生产的食品则不然,人们不但可以了解、评判生产状况,还能反馈信息施以影响。我们的祖母购买鸡肉时,跟农夫或屠户就是面对面的交易,这种模式能将人们的消费喜好置于眼前。地方食品交易绝不限于金钱或商品,还涉及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发生交易则意味着参与双方就处事原则达成了某种一致。超级市场则让我们无须担忧上述事宜,希望我们都能漠然无谓,不问根由。食品丑闻和农业危机让人们对农耕的信任荡然无存,究其原委,基本都是削减成本所致的结果。因为食品生产的操作过程十分可疑,农民和其他人等都在暗中寻求捷径,为了让食品价格低于本有的水平,他们会做些让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做梦都无法想象的事情。这是施于农耕的商业思维,人们的良知和天性因而被清除一空。那里容不得感情,容不得文化,容不得传统,也容不得基于本能的底线顾虑和代价意识。依照现代农业的观念,这些都是和耕作毫无关联的因素。种地耕田沦为金融较量和机械竞争,而非与生物相关的生产活动。这正是超级市场期待的结果,因为它能保证食品供应全年不断,所售商品又整齐划一,毫无不同。最终,我们自己居然也开始相信,农耕无非寻常职业,跟其他活动遵从的规则相似无二——须知,这可能会成为有史以来荒谬绝伦的思想观念。我们促成了一个社会,一方面因食品选择和加工规范让人顾虑重重,另一方面却让大部分人闭目塞听,无从了解有助于挑选食品的农业常识和生态知识。现在,人们对自己应该吃些什么十分关切,至于本地的农田应该如何耕种,能够持续产出何种食材,却几乎不闻不问。事关农业和生态,大部分人都缺乏教育,一无所知。这是一场文化灾难,因为,如何在这个星球上繁衍存续虽属全球挑战,究其实质,乃是每个地方面临的具体问题。要想危害降到最低,我们应该如何耕作?本地的农田能为我们提供何种食品?如此质询绝非讨论地方食材——我喜欢香蕉正如任何路人——乃是提醒诸位,让大部分食品产自身边而且加工透明应该是人所共有的常识。经济学家不足为训。农耕绝不可跟其他职业等量齐观,须知,它的生产环境就是自然,所以会对自然发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旦农民打理土壤唯求高效而不计后果,则鸟雀、昆虫和哺乳动物都会尽数消失,生态系统就会彻底崩溃。关于近年英国野生动物的主要调查工作无不说明:农场的野生物种在急剧消失,令人触目惊心。综合调查显示,“在全球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的国家”里面,英国已经位列其中。从生态角度来看,农耕变化所致的影响可谓非白即黑,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我们只看结果而忽略了根源和过程。人类这个因素复杂难解又不易判定,我们全家便身与其事。如果只是说此人正确,那人错误,讲个富于训诫意味的故事,事情自然十分简单。可惜事实紊乱芜杂又隐约难辨,难以从道德角度一概而论。我的家人和朋友就从事农耕,他们都是好人,既不是傻瓜,也不是匪徒。他们过去背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现在仍然在负重前行。压力如此巨大,劳作如此艰辛,他们能有相宜的心态洞悉自然,珍爱呵护?能有优越的条件透彻分析,敏锐思考?颇有论者对留守农民开火,可他们大部分已经濒于崩溃,苦苦挣扎无非想保住自己的土地,无非想坚守曾有的生活,只是不愿依附大型公司,不愿掺和政治派别而已。在有些人眼里,他们倒成了抱残守缺、逆向而行的群体。然而,如是表述不啻谴责超级市场上专事核查的低薪群体,谴责他们为资产千亿美元的大型公司卖命效力,谴责他们附逆为恶,推波助澜。1作者简介詹姆斯·雷班克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顾问,享誉世界的山区农民,赫德维克羊育种专家,英国农学家。生于1974年,世居英格兰北部湖区已逾六百年之久。十五岁辍学务农却嗜读不厌,二十三岁考入牛津大学研修历史,毕业之后返乡耕地兼事写作,先后出版《牧羊人生》《赫德维克羊牧养图解》和《牧人眼中的古老原野》,作品屡屡获奖,行销全球。2内容简介本书基于农耕实践,直面当今农业的严峻问题,以食品安全、环保窘境和农民遭际为思考焦点。全书既是祖孙三代耕田谋生的生动呈现,又是农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忠实记录。作品略显感伤却笔致温润,身为农民,作者以诗意文字谈及现状,回顾往事,又展望未来,饱含深情而无矫饰姿态,说理透辟却无学究故习。一如其他名作,它意旨显豁却话题开放,对于人该如何诗意地生活,孩童又该如何健康地成长,作者也有富于教益的思考和探索。点击“点赞”和“在看”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